2008年9月,宁夏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建设行列, 对于地处西部民族地区的一所地方高校,与其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差距很大。
首先研究生招生规模小,生源质量不高,以2008年当年招生数为例, 硕士生招生仅为553人,博士生招生数仅14人;其次,学校学位授权点数量少,2008年宁夏大学仅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再次,导师选聘后基本是终身制,导师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管理人员职责交叉、定位不明晰;最后,研究生科研学术活动不活跃,创新成果少,奖助学金资助来源单一,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记录、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数据统计都是手工方式。
学校深知研究生是科研创新最宝贵的生力军,如何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研究生教育在未来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全面强化质量观,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中心,以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基础,以改革培养方式为途径,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组织立项系列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总结,成果获得2020年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宁夏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类)特等奖。
本成果紧紧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发展主题,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1234”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建成了1整套研究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记录学生各培养环节数据信息,覆盖“全过程”;强化了导师和管理人员2支队伍协同合作,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同向同行,保证"双协同";构建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创新计划、资助体系3个维度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体现“多维度”;建立了学校、各培养单位、学位点、导师4级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培养质量。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解决了导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协同合作和有效衔接问题;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问题;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成效不显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