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基地成立于2016年6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胡玉冰教授任基地负责人,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0多名。基地依托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等人才培养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需要,以“地方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为学术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等10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朔方文库》《宁夏珍稀方志丛刊》等30多部高水平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自治区10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努力将其建成国内知名、西北一流的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科学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基地、资料收藏中心。
本基地坚持“传承、整理、研究、创新”的基本方针,培育和打造自治区人文社科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学术亮点,保持并努力扩大团队在地方与民族古文献整理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等学术领域的优势,将基地建设与学位点建设、自治区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建设等结合起来,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深度融合教学与科研,以宁夏大学学术力量为主,联合宁夏师范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单位学术力量,培养了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了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本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组重点整理研究的宁夏地方文献,总体上主要突出“宁夏所出”和“宁夏所藏”两大特点。研究宁夏地域文化,主要突出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宁夏所出”文献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宁夏籍历史人物著述和曾长期在宁夏为官或生活、“流寓”的非宁夏籍人有关宁夏的重要著述(含传世著作和单篇诗文),二是宁夏旧地方志,三是今宁夏辖境内出土的各种文献(以石刻文献为主),四是在宁夏本土抄录、刊印的各种文献(以明代庆王藩府刻本为主)及印刷实物(如西夏文雕版)。第四类文献中有许多作者非宁夏人,但作为研究宁夏出版史的重要实证,它们是最可信的一手资料,故亦将其列入宁夏地方文献的研究范围。“宁夏所藏”文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宁夏各级各类藏书机构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另一类为流传稀少且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公藏、私藏文献。宁夏地域文化的研究, 以汇辑整理宁夏古代及当代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突出回族、西夏、边塞、西部等要素与特质,从文学的研究视角开展专题性的宁夏地域文化研究。以专著、论文、工具书等形式呈现整理研究成果,编制专题目录索引,建设电子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鼓励学者在个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编著面向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让学术研究的“阳春白雪”型成果转化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精神产品。2017年,基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吸纳学位点导师、研究生等参与项目研究工作。2018年9月,出版标志性成果《朔方文库》112册,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多家区内外媒体给予报道,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组建学术团队,对宁夏地方旧志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出版学术丛书《宁夏珍稀方志丛刊》一套18册,使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旧志规范整理出版的战略目标。
同时,项目还重点建设了图书资料室。资料室图书目前共计2400余册。配备专用桌椅、电脑、打印机、翻拍仪、复印机等供学位点师生使用。此外项目以文献学学科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和建设了在线网站导航与线上文本资源。
1.在线资源导航网页,链接相关机构公布的在线资源
基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分类出发,将分散在各处的免费网络资源集中于一处,并按其特征进行分类,方便使用者按需、按类获得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导航以网页形式发布,其页面主体机构如下:
每一层级间均用超链接进行连接,在最小类别后即链接相关网站,其排列顺序可用字母或笔画进行排列。以“图像式数据库——大陆”为例,此页面下包括大陆已公布的免费图像数据库,整体设计可如下表:
本计划的设计是根据古典文献学的学科特点设计的、开放的古典文献学网络资源获取平台。其版权属于各资源库的研发者,本网站或资源库只进行链接,而不擅自挪用研究者的成果。其中的分类、搜集、建设、维护等均属计划者研究成果,他人转载时亦当说明版权所属。
2.基于云的电子文献库,保存本学科所需的相关原典及著作、论文等
电子文献的保存将利用百度云、移动硬盘等,将网间所见的与文献研究相关的电子资源保存下来,一是克服了纸本文献需要较大空间存储的劣势,二是在相关网站维护时能有一个较稳定的自建资源库以供利用。目前已在百度云上建设了约4T的电子文本数据库,包括四库系列丛书、国学基本丛书等入库,基本满足了学位点师生学习研究的需要。
重点研究基地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要,以“民族地区古文献整理与研究”“民族地区文学与文化研究”“传统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为三大研究方向,组织团队协同攻关,多出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培育打造自治区人文社科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学术亮点,保持并努力扩大团队在地方与民族古文献(以陕甘宁地方志、回族经典、汉文西夏文献等为中心)整理研究、回族文学与宁夏地方文学研究、汉字字族学研究、黑水城汉文文献俗字整理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重点研究基地拟取得的整理研究成果是为弘扬、传承地域民族文化而取得的基础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有志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特别是西北地方和民族文史研究的学者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为相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提供支撑性人才团队和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学术实践平台。本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组重点整理研究的宁夏地方文献,总体上主要突出“宁夏所出”和“宁夏所藏”两大特点。研究宁夏地域文化,主要突出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宁夏所出”文献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宁夏籍历史人物著述和曾长期在宁夏为官或生活、“流寓”的非宁夏籍人有关宁夏的重要著述(含传世著作和单篇诗文),二是宁夏旧地方志,三是今宁夏辖境内出土的各种文献(以石刻文献为主),四是在宁夏本土抄录、刊印的各种文献(以明代庆王藩府刻本为主)及印刷实物(如西夏文雕版)。第四类文献中有许多作者非宁夏人,但作为研究宁夏出版史的重要实证,它们是最可信的一手资料,故亦将其列入宁夏地方文献的研究范围。“宁夏所藏”文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宁夏各级各类藏书机构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另一类为流传稀少且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公藏、私藏文献。宁夏地域文化的研究, 以汇辑整理宁夏古代及当代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突出回族、西夏、边塞、西部等要素与特质,从文学的研究视角开展专题性的宁夏地域文化研究。以专著、论文、工具书等形式呈现整理研究成果,编制专题目录索引,建设电子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鼓励学者在个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编著面向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让学术研究的“阳春白雪”型成果转化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精神产品。